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,中国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,早已刻进了基因里。只是这份向往,在凤阳县郑前亮的心里,不是诗文中的闲逸想象,而是父母鬓边的霜白有人护,是烟火里的踏实,更是推着家乡味道走出山乡时,既尝过辛苦、也品到甘甜的真切。
2010年,这位80后新农人,带着对家人的牵挂回到乡村。如今十多年过去,他不仅把“守着父母过安稳日子”的心愿过成了日常,更凭着一股子“种养+电商”的实干劲儿,让自家种的桃子、收的花生等农家特产,成了网友追着问、反复回购的“网红货”。
归乡十年:从服装厂到田间地头,在风浪里扎稳脚跟
市场经济的海洋里,人们追风逐浪。和大多数人一样,郑前亮也翻山越岭,去往上海、江苏,寻找更多机会。在服装厂、被服厂里,日复一日赶制订单,忙到深夜,是他那段日子的常态。
“那时候每次打电话,爸妈总说‘家里都好,你在外别惦记’。但他们年纪越来越大,干不动重活了,我总得回来。”谈及返乡的缘由,他语气平实却满是笃定。
他打包行李告别流光溢彩的城市,回到熟悉的乡村,一边照顾父母,一边接过家里种养的担子。2011年,他索性和两位兄弟一起成立“新农家庭农场”,从养猪起步,慢慢流转周边土地,把养殖场里的粪便变废为宝,发酵成沼渣沼液,当成桃园、果园的有机肥。“猪粪肥田,果子长得甜,这样种养结合,既环保又省心。”他摸着桃树枝,眼里满是对这片土地的珍视。
可创业路上从不是一帆风顺。非洲猪瘟突袭时,郑前亮看着圈里即将出栏的猪,连饭都没心思吃;暴雪天气压垮了部分猪舍和果树棚,他顶着寒风清理积雪,心里又急又疼。
“那时候真觉得难,但还好有村镇和县里的帮忙。”他记得,当地派出所的民警听说农场遭了灾,没等他们上门求助,就顶着风雪徒步赶来了。也是这次经历,让他更坚定了把农场做好的决心,不仅为了自己,也不辜负这份来自家乡的支持。
镜头为桥:从“瞎琢磨”到专业运营,让乡土味走得更远
最初,农场的农产品多靠周边集市和微信朋友圈销售,“价格上不去,卖得也少。”郑前亮皱着眉回忆。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后,他试着把农产品搬到互联网上,还专门成立了“绿色新农人生鲜农产品经营农场”,可没经验的他总觉得“摸不着门道”。
直到2022年,他想起用手机拍短视频。没有高级设备,就用支架固定在田埂上、猪舍旁;不会复杂剪辑,就简单“去头掐尾”,把桃园里摘桃的忙碌、农村人生活的日常、丰收时满筐的果子都拍进去。“一开始就是想记录生活,没想到有人看了视频来问‘桃子怎么买’。”
去年,郑前亮接到了做电商以来最大的一单,4千多元的整车桃子被网友订走,来自陌生人的信任与肯定,让他信心满满。郑前亮笑着说,如今他的视频账号“绿色新农人”已经有了1300多名粉丝,虽然不算多,但经常有粉丝通过视频找他买农产品,“有个大姐买了一次桃子,后来又回购了三次,还介绍朋友来,这就是对咱产品最好的认可。”

今年六月,郑前亮又抓住了新机会,参加由凤阳县商务局(投资促进局)主办,湖南惠农科技有限公司(惠农网)承办的凤阳小岗农产品电商孵化直播培训。
“之前拍视频就是‘瞎琢磨’,这次培训才算真正‘开了窍’,学会了运镜抓拍,摸清了剪辑门道,还知道怎么把农产品和电商结合起来。”
现在再拍视频,他格外用心:绕着果树拍一圈展现果园环境,凑近了拍果子的细节,让网友看清品质,“眼见为实才放心”;介绍起桃子,更是张口就提自家的特色,“咱这桃没沾过化学肥,是用猪粪发酵的沼渣肥养熟的,自然长甜的,吃着有股子小时候的果香!”
眼下,郑前亮也有自己的烦恼,市场竞争越来越大,网上卖货的人多了,想让自家的果子、花生从里头“冒头”,越来越不容易。但他从没想过退缩:“我能做的就是把品质抓牢,咱的果子都是实打实的好东西,再用更优质的视频让更多人看见。”
一边守着父母过安稳日子,一边凭着一股劲把家乡的好东西往外推,郑前亮把自己的新农人生活,过成了独一份的“乡土浪漫”。就像他常跟身边同路的新农人说的:“只要守住品质,坚持下去,金子总会发光,咱乡村的好东西,也总能走到更多人面前。”





